1)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流_北宋大相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文化是内敛精细的,这既表现在用宗法、保甲、乡约等绳索对全体民众的约束,还表现在用超乎以往的心机对妇女行为与心智的囿限。文化的精神风貌与妇女的生活状况,正是相互对应的。

  不妨先从外部装束去认识一下宋代的妇女。北宋建国后,妇女渐不戴帔帛。到了南宋,女装更趋向素淡与简易,而且多着逼窄贴体的小袖对襟式上衣,盖在下裙之外。唐代女装中暴露的风尚已一去不复返了。在公共场合,宋代妇女则要戴盖头,以障蔽面部;脚穿尖小莲鞋。朱熹还别出心裁,在莲鞋底下装上木头,使之行走有声,便于家人监视其活动(《福建通志·风俗志》)。遮掩与紧缩,或者说是偏重约束,可以称作宋代女装的一大特征。

  在行为上,宋代的妇女更受到了诸般限制,像唐代妇女那样抛头露面、招摇过市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唐代妇女喜好骑马,如唐代诗人张祜《集灵台》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宫中尚敢骑马,这是何等气魄。王建的《宫词》,则描绘了当时宫女们“夸道自家能走马,国中横过觅人看”的洋洋得意之态。唐时妇女之骑马者,露髻驰骋,不复戴帽,甚至穿着男子的衣衫。女子还骑马参加集体游戏。在出土的唐代击毯图铜镜上,就可以见到女子骑马击毯的英姿。

  而宋时的妇女,连上街的机会都少,平日里只能在垂帘之后张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妇女偶或出门,也要乘轿坐车或戴盖头,与尘世依然有一帘之隔。略略探头探脑,即会遭人耻笑。且引一段宋人话本为证。《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的主角蒋淑珍,生得甚是标致,因难逢佳偶,常“垂帘不卷”“高阁慵凭”,说话人对此颇多非议。据话本所说,她“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个纵鬓头儿,着件叩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或倚槛凝神,或临街献笑,因此闾里皆鄙之”。可怜这女子,大门未出,二门不迈,只不过卷帘开眼看世界,便为时论不容。

  宋时对妇女行为的限制,有大量的文字上的规范,北宋司马光在其《家范·治家》中即指出:

  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礼为先,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嫂叔不通问,……姑姐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毋与同席而坐,毋与同器而食。

  自司马光以后,这类男女有别的言论越来越多,并成为有影响的社会舆论。

  文字规定毕竟还是纸上谈兵,若要执行必需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两宋妇女缠足的普及,正好满足了对妇女施行控制的需要。缠足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野蛮行为,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十二回中,曾借君子国吴之和之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