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六章 我夫君大才!_我赵德芳不当八贤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拢哪些,分化哪些,打击哪些,从而实现什么目的,这就要看君王的能力了。”赵德芳安抚道。

  赵德昭琢磨了很久,还是有些不太明白。

  “回头跟你说,”赵德芳请教,“爹,糊名制怎么推行?”

  “恩科,”太祖道,“今年改元,本该有恩科,何况还有照常的科举。我看先从恩科开始。”太祖道。

  赵德芳笑而不语。

  “你有什么鬼点子?”太祖好奇道。

  赵德芳指了指外头笑道:“那些达官贵人们的子侄……”

  “妙!”太祖大喜。

  赵德昭恍然大悟,抿着嘴冲赵德芳竖大拇指。

  恩科,到底开不开,怎么开,什么时候开,原本也是又定数的。

  按说今年是太祖的开宝元年,开一场恩科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国朝正需要文臣武将各种人才,如果开恩科,至少能选拔一批胜任地方官吏位置,补充朝廷中枢部门的人员。

  可问题就在于今年还是三年一次的省试日期。

  故此,恩科开不开就成了太祖的一念之间罢了。

  太祖的意思是开,他需要新鲜的人才冲击那些已经不想奋斗了的老臣。

  可找什么合适的理由?

  赵德芳给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这时候,距离大宋开国也已经快十年了,跟着太祖的文臣武将们家里的子孙们,该长大的也都长大了,按照国朝规矩应该给他们授予官职才对。

  可太祖也好,晋王也好,他们两兄弟在这件事情上态度是非常一致。

  不能轻易给这些贵勋们的后代授官!

  可以给他们散官,但没有能力者绝对不能给他们差遣!

  那怎么看有没有能力呢?

  考试!

  太祖是定下考察这些贵勋子孙们的计划的,但他总觉着不够完美。

  这下好,赵德芳提出在考察这些人的时候把糊名制的制度推广出去,这可是最好的时机了。

  “德芳,我还是有点担忧,糊名制很好,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可是,可是,”赵德昭缩着手请教一句,“赵普他们能答应么?”

  “他们不答应都不行!”赵德芳哈哈大笑,“要知道,文臣们虽然实力强大,可我朝虽说依文治国,但也还没到……嗯,还不到让文臣管理一切的地步,故此,那些武将们如果有了公平较量的机会,他们更愿意站在我们家这边。文臣们反对,武将们有了机会,甚至有了转官的机会,你说他们高兴不高兴?”

  当然了,这里面还需要一定的操作。

  “首先,肯定要保证武将们的子侄在糊名制考察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个优势,我看,不能是给他们泄密这种下三滥优势,而应该是,武举给了他们全部的机会,他们的子侄还可以在文举中拼搏到更多的机会。”赵德芳建议,“既如此,这几日在不伤害北伐的策略之基础上还得加强文臣的权势,好让那些武将们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子侄送过去。”

  “一箭多雕。”萧绰深深看着赵德芳,深吸一口气,道,“如此一来,等这些老臣们退出朝堂之后,他们的子侄涌入文官集团,皇帝的手里,提前培养出来的一些没有根基的将校们可就成了掌握武装力量的团体,再然后,利用文臣武将的矛盾给文官集团换下血……四皇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彩!”

  赵德芳拱手:“这也是契丹想要达到却达不到的一个目标,虽国情不同然性质一样。”

  萧绰哼的一声不再多说了。

  她明白,赵德芳也是在警告她别轻易插手到契丹朝堂争斗中。

  道理很简单,赵德芳的爹是赵匡胤,他们父子同心。可以说,赵德芳的身份,就是先天不败的一个法宝。

  可契丹国主姓耶律,萧氏怎么算也都是外人。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