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四章 书房论事_奋斗在五代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老师想要达成怎样的结果?是要惩治这些书吏吗?还是只要让他们配合老师处理政务即可?又或者是如他们所愿?”李延庆思量一番后问道。

  李延庆需要知道吴观真正的想法,这样才能依照情况来给出建议,所以先给出了上中下三策来供吴观选择。

  所谓上中下三策一般来说并不是指计策的好坏,而是将计策按照风险的高低进行排列,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回报。

  所以有时候上策通常看起来很诱人,而史书中的决策者却一般不选择看起来很美好的上策,往往选择中策或者下策。

  吴观闻言陷入了沉思,惩治他们吗?还是互相妥协就好?又或者是干脆撒手不管,将政务丢给书吏们去管,自己如他们所愿做个甩手掌柜,任由他们放贷?

  书吏们的行为固然可憎,仗着权势在地方为所欲为,经营高利贷等暴力行业,靠着自身的难以替代性来胁迫官员,但大部分政务也的确是靠着书吏们来处理。

  就比如这次的借贷与民政策,至今已发放了两万余份贷款,一共签了有两万多份文契。

  这些文契的原件都放在宋城的节度使府中,以便日后节度使府收取本息。

  按照律法另外还需要誊写一份备件放在宋城府衙之中,以备将来出现争议时有据可查。

  这两万余份文契都是府衙的书吏们誊写的,若是因惩治书吏,导致府衙的几十名书吏罢工。

  那么这类誊写的工作,日后就都得由当今宋州府衙仅有的六个官员来完成了。

  而现在已是九月中旬,等到十月初一就会开始秋税的收取。

  届时宋州四万余户,二十多万百姓的赋税都得由这些书吏们来对账、备案,还需要再誊写一份上交到开封的三司。

  吴观自认为没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政务,窦侃和赵兴业肯定也不行,到时候三名主官再加上三个九品的参军,就是累死在府衙,也难以完成任务。

  “那么与书吏们和解,让他们配合我处理政务,需要如何做呢?”经过一番深思,吴观最终选择了中策。

  上策行不通,下策又显得自己太过软弱,吴观肯定是不能选的,如此就只剩和解一条路了。

  “那老师可以先去拜访一下窦判官,试探一下,看看窦判官是否也被书吏们抵触。”李延庆知道老师一定会选择中策,早就准备好了措辞。

  李延庆很清楚书吏的弊害,自从在唐朝出现后,书吏就一直是中国历代封建官僚社会的顽疾,一直延续到清末还是如此。

  宋代官场评价一个地方官是否合格,首先就是看这个官员能否摆平一地的书吏,然后做一点实事出来。

  清朝有一种说法是“与吏共天下”,“天下者州县之积也,治乱兴衰悉系乎此。”

  因为在古代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书吏实在是太难了,不光要能说会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