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一十九章 思索_北宋大相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且说陆垚送走了杨涛,从他那里得知了曹家和富弼那边的婚嫁准备后,自己的心情也是十分复杂。

  离开了酒中仙,陆垚坐上了马车,由棠溪驾驶着,回府而去。

  富弼的公子富绍隆到底为这次比武招亲大会准备了什么战术?从富弼跟曹国舅都开始准备嫁娶事宜的情况来看,这次比武招亲大会,已经算是内定了最后的赢家了,只不过走一遍形式,让曹菡更能注意到富绍隆罢了。

  这家伙难道真的是一个武功高手?陆垚坐在车内,看着手中的面具,心中有些疑惑。他不由得开始想起这宋代武学的发展历程,想要从中得出富绍隆在现在这个阶段,他的武功修为到底能到一个什么程度。

  要说起武艺,就要分成军队的培养训练和民间的武术团体。

  宋朝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选募、武举考试把武艺人才。军事训练采用统一的“教法格”,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军事训练的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了武艺的提高。这一时期兵器种类大增,形制复杂,各种兵器武艺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军事武艺发展的同时,民间武艺蓬勃兴起,民间结社十分普遍。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中不仅出现了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结社组织,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娱乐需要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在瓦舍、勾栏中表演的武艺丰富多彩,规模甚大。除竞技的角抵、手搏外,宋代套子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

  宋朝初始,与夏、辽、金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乱不已,武备提到了重要日程。战争中广泛运用的军事技艺成为宋军训练的重点,即“教战守”、“练军实”。由于作战以弓弩射为主,并配合各种兵器使用,因而教射、教刀、教枪等均有明确规定。据《武经总要》前集卷二记载:“至于执兵用刃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若枪者,先使把捉有方”,等等。“此为教器械之略也”。在宋仁宗、神宗两次变法期间,多次颁布“教法格”,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使用器械均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指导训练的法典。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九月颁布的《教法及并图像》中,对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及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等皆有法像,使军士诵习。《教法格并图像》的颁行,对军队训练有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宋代军队武艺考核,也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考核军士的弓弩水平,主要看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以及射箭的准确性。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十月诏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分为上、中、下三等。据《长编》卷二九三载:“步射,六发而三中为第一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