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九十三章 武馆_北宋大相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垚想要创办武馆,其实跟举办新蹴鞠大赛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武功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提升整体大宋的军事实力。

  虽说宋朝一直被说是重文轻武,但是实际上宋代的武学也是有所发展的。

  宋代武学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对宋代政治、经济、军事发展需要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中国古代重视军事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探索宋代军事教育的发展演进过程,分析影响其发展演进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探索军事教育的规律,为当下加强军事教育提供参考借鉴。一、宋代武学的诞生宋代武学的诞生,一是内在动机的驱使,即对内选拔军事人才的需要,也就是武举制度的需要,二是外在因素的驱动,即对外战争的失利和边防危机的加重对军事人才的急切呼唤。

  自唐代开始设置武举科,开创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武官的考试科目以来,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成为科举的传统。但是随着唐王朝的灭亡,武举也随之消失,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现了要求恢复武举的呼声。值得注意的是,倡议武举者多为文臣,而且他们对武官素养有了新的看法。即武官也要有文韬,智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宋太宗主张文韬是将帅统兵的基础。宋太宗要求武官研读他亲自书写的《六韬兵法》,从中学习用兵作战准则。其二,太宗用文官执掌边区军职的做法激起了文官对军事政策的热情,再加上宋军在对外作战中屡屡失败,更使得文官找到了打压武官的理由,开始大肆指责武官文韬的缺失。因此真宗皇帝任文臣统兵,并给予全权且不加干涉,期望这种做法能够解决边防问题。由此可见,宋代社会对良将素养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知识和谋略成为他们衡量优秀将帅的必要条件。那么既然对将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从前的侧重“武勇”到现在的侧重于“智略”,发掘将才的办法自然也要有新的革新。

  在提倡武举的呼声逐渐走高的情况下,于天圣八年出.台新的武举考试方法,先审策论,再测弓马,通过兵部初试,最后由皇帝殿试。应试者必须先通过策论的审核才能考核武艺,大大彰显出对策论之于武举的重要性,而武艺的考核,却只有射箭与马术两项,这与唐代的武举考试内容相比在项目上有所减少,而且要求降低至及格即可。由于武举考试方法的改革无法解决将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对外战争的失利和边防危机的加重使军事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到了日程。由于宋代是历经了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再次实现的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了修文偃武的政策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为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