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三十八章 韩永合的想法_北宋大相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垚朝韩府内走着,一边开始思考起自己接下来的仕途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对于殿试方面,陆垚其实是不担心的,真正要考验的,其实是陆垚在入朝之后怎么在政治漩涡当中存活下来。

  宋仁宗统治时期,出过非常多有名的大臣。可以说,整个宋朝最重要最贤明的大臣,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或者,中国古代最重要最贤明的大臣中,宋仁宗的手下占据了半壁江山。

  政治方面有: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富弼、韩琦、王安石、司马光、张方平、吕公著、曾公亮……

  文学方面有: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张先、柳永、苏舜钦、梅尧臣……

  书画方面有:黄庭坚、米芾、蔡襄、范宽、许道宁、郭熙、燕文贵……

  经学方面有:孙奭、刘敞……

  理学方面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吕大临……

  哲学方面有:胡瑗、孙复、石介……

  科学方面有:沈括、毕昇……

  对于这种盛世图景,苏轼曾赞叹道:“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明代的大哲学家李贽也赞叹道:“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说起来,如果比名气的话,宋仁宗在名气上,甚至根本就比不上他的很多大臣。那么,为什么宋仁宗时期,会出现那么多名气超过宋仁宗的大臣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仁宗”是不多见的。真正被称为“仁宗”的,只有六个:宋仁宗赵祯、西夏仁宗李仁孝、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永琰。不过,虽然有六个“仁宗”,真正名副其实的,其实只有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两个。西夏和西辽属于少数民族国家,评价标准不一样。元朝和清朝的两个“仁宗”,说起来并不算“仁”。同时,就算仅剩两个“仁宗”,明仁宗朱高炽也不太有资格,因为他仅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这么短的时间,显然不太能够说明问题。

  由此可见,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仁宗”的,就只有宋仁宗。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很少呢?

  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皇权社会本质上是独裁社会,它要求皇权必须绝对强大,就是说,皇帝要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大臣,都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听从皇帝的安排。皇权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除了削减地方权力以外,就是削减朝中大臣的权力。

  中国古代对宰相的使用,就能够集中体现出大臣权力的减弱,以及皇权的加强。秦汉的时候,宰相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宰相有时候权力比皇帝还大,而且秦汉时期,还会不断地出现权臣。这些权臣都非常有名,很多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