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零二章 双方入场_北宋大相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垚对于赵祯在鸟巢外面的演讲,得到了大部分百姓的支持,丝毫不觉得意外。赵祯对于演讲和激励民心这一块,向来都做的不错,再加上他历来都是主张仁政,要说民心,赵祯还是能得到一些的。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大怒道:“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越次上前,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悚然,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总体而言,赵祯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誉为“守成贤主”。

  正是因为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造就了现在陆垚能够成功举办这个新蹴鞠大赛。

  当然,赵祯在位期间,也并不是墨守成规的。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纵观赵祯一生,虽说有庆历新政这场风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偏波澜不惊的,所以,因为赵祯的仁政,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

  正面评价说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