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6章 河北发展大计_三国之汉室再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邺城内,刘和听李孚说起袁绍到魏郡前后种种,方知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刚愎自用,虽说被逢纪和郭图坑的不浅,但最主要的还是咎由自取。

  对于袁绍的死,刘和只有一丝对古人诸侯的怜悯,却没有半分同情,那些跟随他死在太行山中的士兵,还有这魏郡受难和因战争而死的百姓,都是因袁绍而起。

  虽然袁绍身败名裂,甚至被从族谱上除名,但三个儿子却活了下来,相比于历史上直接断绝后代,不知袁绍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袁绍败亡之后,整个冀州已经全部平定,河北只剩青州之地,刘和与众人商议接下来的发展大计。

  要征战中原,后方的钱粮至关重要,刘和打算趁此机会,从政事、律法、土地等方面全面改制,重修律法和修筑河道只是其中之一。

  太大的变革暂时还不好尝试,刘和干脆以光武中兴的模板来做,取其长处加以调整使用,如释放奴婢、刑徒,薄赋敛,省刑法,与民休息。

  再次重申推行度田制,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当下的局面和东汉初期豪强并立的局面颇为相似,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甚至威胁皇权,趁战乱和迁徙改革是最佳的契机。

  有前车之鉴,光武之名,这推行政策的阻力就会小很多,至于那些会产生不满的豪族和世家,刘和也顾不上许多了。

  度田制的推行交由性情刚直的田丰负责,由顾雍、贾逵和荀衍辅助。

  荀衍是荀彧三兄,虽是荀家弟子,但颇有武力,刘和派他三千从军中退下来的士兵协助地方稽查,专门用来对付这些豪族闹事。

  当然刘和也不想将局面搞得太僵,毕竟整顿世家豪族会影响民心,便让甄家、颜家和崔家带头,主动配合政令,其他人见风使舵,自然也就会收敛许多。

  与此同时,刘和在与荀彧、郭嘉、刘晔等人再三讨论之后,将军政中心设在邺城,这和当年曹操统一河北之后,将军政中心及家属从许都迁到邺城的做法一致。

  综合考虑来看,邺城的确是一处枢纽要地,位于华北平原道路冲要,既能北经邯郸至蓟城,又能过滏口穿越太行山到并州。

  而周围地势平坦,通达四方,车马十分方便,更让刘和看好的,还是漳、洹诸水环绕,水路交通方便,等运河开通之后,整个河北的物资流通,钱粮运输,都可以通过水路来实现。

  当然另一个地理上的重要原因,就是邺城更接近中原,便于从河北直接发兵,一旦要用兵,大军一日便可抵达黎阳。

  取下邺城之后,刘和已命总督精兵,往内黄沿河布兵,有于禁、高顺、华雄各守城池,先保证冀州安定

  有程普和于禁二人练兵,高顺、华雄为大将,刘和对沿河的防线十分放心,哪怕是曹操来进攻,也有一战之力。

  除此之外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