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路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罗广亮饿肚子,没饭辙。

  虽然大体上很可能是清洁队,起重社招工吧,兴许还是个临时工。

  可骑驴找马的道理是没错的,先干着再说。

  何况据李主任说,现在市里有关知青的问题都解决处理的差不多了。

  这大栅栏街道,靠二分钱的买卖起家,带领待业青年们干上大碗茶尹盛喜发展的不错,都要开商场了。

  李主任相信凭着自己情面去帮着问问,多半可以把罗广亮安排到那正红火的集体企业去。

  至于宁卫民的意见是,给公家干除了稳定,就没其他好处了。

  但坏处也是这条,现在调动工作比登天还难,一旦进去了基本就定死那儿了。

  想转正,涨半级工资,都得论资排辈。

  而且官僚做风实在太严重,据外面传言,有个单位科室想买卷手纸恨不得要十八个签字。

  像这样死性的单位,以罗广亮的潮底子很难混好。

  老爷子的意见还是太保守,其实很难实现罗广亮短期就能混出样的愿望。

  而他的意思,想奔好日子去,那还得需要一定灵活性才行。

  所以他想把罗广亮推荐到皮尔·卡顿公司去。

  说只要罗广亮同意,他基本上有把握能给他安排个库管的工作。

  每月至少二百块,还是外汇券。

  但无论康术德和宁卫民都没想到,最终罗广亮琢磨来琢磨去,居然统统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自主的做出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决定。

  罗广亮说,像自己这号的,名声已经毁了,外人不清楚的情况下,哪儿都嫌弃。

  他是真怕给康术德、宁卫民甚至是他们托的人添麻烦啊。

  所以他要干,就只能自己闯天下,不能端人情的饭碗。

  至于他的具体的想法,是想干点凭力气,靠本事吃饭的事儿,还得本钱少才行。

  说白了,就是他想买辆平板儿三轮,去火车站当“板儿爷”。

  罗广亮还说之所以自己这么想,是有自己成熟考虑的。

  因为自打他回来这几天,几乎天天得上街转悠。

  偏偏恰逢春节,哪儿哪儿不是关着大门,就是人满为患。

  这样一来他白天没地儿去,最后就跑到了火车站里避风,等着天黑。

  结果还就是在火车站,他看见了拉板儿车的人生意特别红火,好多都是私人自己干的。

  除了退休工人来捞外快的,还有就是像他这样的“两劳人员”。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比较自由,挣钱是活的。

  税也不高,每月固定十五块,而且夜里的活儿收入更高。

  他打听了这些之后,琢磨着凭自己的力气,怎么每月也能挣个百八十块的。

  所以早就动了心,就想起个执照去当“骆驼祥子”。

  只是难就难在不知道怎么才能凑出辆旧三轮的钱。

  他还不知道家里肯不肯为自己出。

  还别说,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有意思。

  当康术德和宁卫民还一起为罗广亮前程操心的时候,合着人家早就有了主心骨了。

  而且还必须得说,这主意相当不赖。

  无论是康术德还是宁卫民都很清楚,现在的政策对个体经济相当放松、

  像修车的,修鞋的,补锅的,缝补的,蹬三轮的,经营餐饮的。

  这样的个体户从业人员一直在迅猛增长,甚至倒腾小商品和衣服的人都多了。

  正因为这样,如今社会分配开始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

  据调查,靠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六十元左右,要比体力劳动者要低八元。

  罗广亮干这个,确实正当时,风险低,收入高。

  所以俩人都表示支持态度。

  康术德认为罗广亮挺踏实,不好高骛远。

  宁卫民也觉得罗广亮有志气,不巴结,高看他一眼。

  至于一辆旧三轮的成本嘛,根本就不用罗广亮跟家开口,他们来给垫上就行了。

  那是天空飘过五个字,这都不叫事儿。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